中俄印—新戰(zhàn)國時代的“合縱”格局
2006-07-21 09:36:38
八國峰會的最后一幕是一場復雜的中俄印三國領導人首次會晤,會晤的過程反映了東道主的苦心,其中俄羅斯對促成三國坐到一起的不懈努力,印度的坐到最后,還有中國的早早離開的背后又各有深意。三國復雜的外交往來仿佛又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合縱連橫的戰(zhàn)國時代……
俄中印三角戰(zhàn)略結盟進行時
2006年國際關系發(fā)展歷程的一個重要的事件——八國峰會結束了,作為本屆峰會的謝幕之作,東道主俄羅斯是這樣安排的:總統(tǒng)普京首先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峰會會場康斯坦丁宮的貝爾維得廳舉行會晤,討論雙邊合作的相關問題;然后印度總理曼莫汗.辛格加入到會談中,開始了有史以來頭一次的中俄印三方首腦會晤,三位領導人在2個半小時的時間里討論了反恐、能源和商貿合作等話題。最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離開,普京又與辛格舉行雙邊會晤。
我們認為,普京煞費苦心安排的背后,是俄羅斯一個綿延80多年的亞洲外交戰(zhàn)略構思的再次努力:嘗試正式建立一種俄-中-印三角戰(zhàn)略聯(lián)盟關系。而三個大國在如此值得玩味的會晤安排里也各自充滿了象征意義。
俄羅斯——苦心獨詣的牽頭人
俄羅斯一直是建立中俄印三角關系的積極倡導者,這個戰(zhàn)略構想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的列寧時代。在俄羅斯,中俄印三角又被稱為“普里馬科夫三角”——源于1998年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訪問印度首次正式提出這一構想。而在20世紀,俄羅斯的這個戰(zhàn)略構想主要是針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三個大國坐到一起討論合作,以占世界40%人口、20%經濟總量,就足以給世界以震撼感,形成足以和美國抗衡的新的“一極”,對正在形成的國際新秩序產生影響。但上個世紀三方互相間關系的冷場和不穩(wěn)定,使俄國多個領導人曾設想過的這個三角形連邊也沒有畫成。
進入新的世紀,特別是近幾年,中俄、俄印、中印三邊關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中國與俄羅斯不斷完善和鞏固面向21世紀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兩國已經建立起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qū)問題的雙邊磋商機制;普京對俄印關系的定位同樣是“戰(zhàn)略伙伴關系”,與印度在政治、軍事、科技、經濟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加深,達到歷史最佳時期;特別是中印關系近年來發(fā)展很快,兩國在消除誤解、加強合作方面邁出堅實步伐。這為俄羅斯再畫“普里馬科夫三角”打下了政治基礎,而中國和印度的反應也是積極的。
最初,這種對話是從學者層面開始的。此后,俄中印外長利用出席國際會議的機會,先后舉行過幾次非正式會晤,將俄中印三角關系從民間研討轉為官方接觸。終于在去年6月,俄羅斯、中國和印度三國外交部長在俄羅斯海濱城市海參崴舉行非正式會晤,中俄印正式啟動了三邊框架下的全方位合作機制的建設工作。近期的三方領導人首次會晤,意味著“普里馬科夫三角”終于有了結果,一個通過雙邊關系把每個角都連接起來的戰(zhàn)略三角終于有了盼頭。
不過莫斯科也清醒地認識到,俄、中、印三方合作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進程,目前的重點仍是增加接觸與合作,提高相互間的政治信任感,把中俄、俄印、中印關系的“三條邊”畫好?,F(xiàn)在普京只是努力在印度、中國和俄羅斯之間,建立一個俄羅斯、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定期會晤的“亞洲版”,使俄羅斯在歐亞兩邊政治格局上都站住腳,成為名副其實的“雙頭鷹”。至于以俄中印為核心、吸收更多中亞國家,建立一個具有巨大經濟和政治合作潛力的能源合作組織等等遠景,只能看未來亞洲政治走勢了。
印度:坐下來細談
可以說八國峰會的最后的會晤安排反應了俄羅斯在搭建“普里馬科夫三角”上多年來的一番良苦用心,讓人感興趣的是最后一筆:普京與印度總理辛格兩人最后密談了什么?如果中俄印三方真的舉行定期會晤,這些領導人在兩人或三人會晤時關心的焦點是什么?
俄、印、中三國有太多共同點:領土遼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重要,都有核武器,都有可能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強國。從未來的角度看,三國在經濟潛力上都能舉足輕重,特別是人才資源取之不盡。三國在當前美國與伊斯蘭原教旨恐怖主義的對抗中都處于中立,可以聯(lián)合起來重新組建國際秩序。三國在當今世界發(fā)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上觀點接近;三國在應付新的威脅與挑戰(zhàn),首先是恐怖主義方面,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另外,中俄印作為亞洲三個相鄰的大國,在保持亞太地區(qū)廣大空間的穩(wěn)定上具有很多共同利益。最后三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依靠美國,不敢開罪美國,這都是三邊關系必須逐漸形成的主要原因。
總之,三國現(xiàn)在都面對一個主要矛盾:如何在未來幾十年,在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中順利崛起,而任何一國的崛起都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障礙。對中印來說,是石油危機——到2030年,中國74%的石油將依靠進口;印度則更嚴重,91%石油不能自給。對俄羅斯來說,是本國的經濟結構問題和中亞地區(qū)沖突。與上個世紀不同,三國關系在各自發(fā)展中完成了質的轉變:從外部利益一致的“戰(zhàn)略三角”——主要應對美國,到出于本國發(fā)展相互需要的“戰(zhàn)略三角”——進行經濟、能源和安全合作的需要。
三角是所有幾何圖形中最牢固的組合,三國相聚其實最想談的是怎么相互扶助,借助地區(qū)優(yōu)勢和平崛起的問題。
中國是否應該保持距離?
應該說,三方的互補性是非常明顯的,三個國家的合作空間,特別是經濟領域,還遠遠沒有展開。但是三方戰(zhàn)略利益不完全相同,一個曾經的世界大國和兩個文明古國,三方追求大國地位的矛盾,注定了三國未來的激烈沖突。而潛在的導火索可能就是中國周邊的領土問題,特別是中俄、中印邊界的領土糾紛。在美國經濟、軍事、文化全面領先的世界里,三方可能會選擇“合縱”,但三國歷史上積累下的歷史仇怨是總有一天要面對的。
天下大勢乃分合之道
在普京特意安排的這番會晤中,俄羅斯的不懈努力是源于地緣政治決定的三方戰(zhàn)略利益的存在和雙頭鷹對亞洲的政治野心;印度坐到最后象征了三方合作的實際需要;而中國的早早離去意味著三角關系的脆弱和不可長久。俄中印在美國全面領先的前提下才勉強的坐到了一起,也許三方關系現(xiàn)在面對的最大威脅還是美國對其中一方的利誘。如果沒有大洋那邊的美國,我們可說這是一部國際版的《三國演義》,如是算上美國試圖在全球范圍內主導世界格局的背景,我們看到的將是“合縱連橫”的《戰(zhàn)國策》的現(xiàn)代翻版。